教育资讯

“学了一门艺术,恨了一门艺术”,艺术教育何以走进了误区?

2019/4/24 17:13:33 人评论 次浏览

暑期临近结束,孩子们依然忙得像小蜜蜂一样。除了争分夺秒的学科类培训,五花八门的艺术类培训也是须臾不敢耽误。


经过近一年的声乐学习,5岁男孩小成近日在母亲的陪伴下考取了“少儿歌唱”的六级证书。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唱的是最拿手的《中华好儿郎》,“上课的时候会挨骂,拿奖了还是觉得自己很厉害”。


初二女生晓美通过钢琴“十级”之后,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句话:“任务完成,妈妈,你满意了吧。”


学艺术,本是释放天性、陶冶情操的美育历程,却俨然成了闯关、完成任务的“勉为其难”。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的话说,“学了一门艺术,恨了一门艺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效果?艺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blob.png



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一门艺术

基础教育不该偏废这一课



“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学艺术?这样的素质教育是增负吗?”当记者把问题抛给周海宏的时候,他显得很诧异:“你问学艺术是不是负担?为什么没有人说学数学、学物理是负担?这是长期缺失之后产生的错误观点。”


周海宏表示:“知识结构分为科学和艺术两个部分,犹如人之两足、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在掌握科学知识方面,有层级的高低,有科学家,有普通的科学工作者,也有科技爱好者。艺术方面同样如此,有专业的艺术大师,也有业余的艺术爱好者。目前我们的状态是,艺术爱好者太少了。艺术该不该学?当然该学,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一种乐器,学一门艺术,这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应该偏废的一部分。”


“正是艺术教育的长期欠缺,导致了我们一代人审美能力的缺失。即使是有了足够的资金,我们的产品设计在国际上依旧缺少竞争力,外观缺少美感,很多节目创意照搬国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好。”周海宏说,“视听味嗅触”,应该是均衡发展的。“古代要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也是位列其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学点艺术,然而目前的状态是艺术教育严重不足。中小学校,尤其是基层中小学校经常停课,师资严重缺乏,我认为,只重视语数外等科学知识不足以给孩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年级的男孩文文学习了4年钢琴,他的感悟是:“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他告诉记者:“在88个琴键中,我认识了海顿、莫扎特,知道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也懂得了怎样用音乐表达喜悦和忧伤。”


周海宏说:“请观察一个幼儿,他在刚刚几个月大的时候,不会说话、不识字,一片懵懂,但是听到音乐就会律动,且扭得很像样,每一个幼儿都是如此,爱音乐、爱艺术是他们的天性。不要扼杀他们的天性,而应该引导他们丰富自己。”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郭声健同样持这个观点。他说:“孩子天然热爱音乐,这是天性使然。”


blob.png



把艺术教育等同于技术训练

艺术教育导向出了问题



周海宏这样描述学习艺术的逻辑链条:通过学琴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因为热爱生活所以感受幸福。然而,当艺术教育偏离素质教育而成为技能化教育的时候,问题就这样出现了。


因长期研究艺术教育,郭声健坦言:“就目前我们国家的整体情况看,小孩子学艺术反而增加了负担的占多数,很多时候甚至还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学艺术而身心都受到伤害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因为我们目前的艺术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把充满灵性的艺术教得很枯燥,把释放天性的艺术教得很压抑,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从小学艺术但坚持下来的却很少的主要原因。”


这是艺术教育的问题,也是所有知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读书的时候,老师们总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这种方法教授艺术,显然是行不通的。郭声健表示:“一遍遍弹曲子,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枯燥又严苛,把艺术当作技术,把艺术教学等同于技术训练,把心灵滋养降格成技能习得。偏离素质教育而是技能化教育,当艺术学习让富有美感、充满情感的艺术变成无生命、无美感、冷冰冰的技术时,孩子们怎么可能不逃离艺术,不恐惧艺术?”


周海宏也认为,艺术教育导向存在问题:“比如艺术考级的导向就应该有所调整,不应该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现在是一上来就奔着培养大师的方向去,实际上,不是所有人都能当大师。过分强调技法会让艺术变得索然无味,也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郭声健补充说,观念上的误区也是艺术教育走入歧途的原因之一。“在很多人眼中,艺术教育等同于考级、加分或艺考,当艺术成为加分工具时,目标达到了,学习的动力也没有了。这表明,如果艺术学习被功利所绑架,那么,艺术学习者是不可能从中获得快乐享受和愉悦体验的,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换句话说,如果学习艺术是一种身心折磨和摧残,那么,这样的学习越早放弃越好。”



让艺术教育回归育人正轨

探索一条“业余化”教学与学习之道



经历了3年多的学琴生涯,尽管过程有些辛苦,但是小学二年级男孩奇奇的妈妈惊喜地发现了孩子的变化:在同龄孩子还不太坐得住的时候,她的孩子主动听了一场久石让的音乐会,足足两个小时。“他完全被音乐的情绪感染了。事后我问他,如果不学琴,能听下来吗?他说,肯定不能,因为那里只有音乐,不懂的人也许会觉得没有情节而中途走掉。”


这是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而如何让艺术教育走上正轨?周海宏表示,第一步应该先把不足补上来。“以北京为例,北京有2300万人口,如果每个家庭每年听一场音乐会,我们的剧场、我们的艺术从业人员、我们的教师还存在不少缺口。另一方面,基层中小学校的艺术课程应该尽量开足开齐,第一步先给予孩子基本的艺术供给。”


郭声健建议,艺术从业者必须改进和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学生觉得艺术学习很有趣,很有用,很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当学生的艺术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我厌学”变成“我爱学”时,这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艺术教育必须回归育人的正轨。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讲得很清楚: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郭声健说。


大众的艺术教育是普通的、普及的基本素养教育,它和专业艺术教育有本质性区别。“我想,要想让艺术教育真正朝育人的方向上走,而且走得更顺,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解决,那就是要探索出真正属于大众艺术教育的自身规律并按照这一规律去实施教学,而不能是一味复制或照搬专业艺术教育的做法,不能让普通艺术教育走专业化、技术化之路。从育人的角度看,大众的艺术教育其目标定位就是培养爱艺术、会欣赏、敢表现、有创意的业余艺术爱好者,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通俗地说,培养业余艺术爱好者,必须要探索一条‘业余化’教学与学习之道。一定是生活化、实践化的学习,一定是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学习,艺术学习与学习者的现实生活一定是紧密联系和相互对接的。只有这样,艺术学习才能够快乐而长久。”郭声健最后说。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栏目类别